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点评

2010-08-23 05:34:51 来源:


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组委会裁判长  章国材



  



  第二届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于2010年1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顺利举行。这次竞赛特点明显、竞赛成绩良好,能够反映预报员的素质和精神风貌。



  一、第二届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特点



  第二届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与首届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新的特点。



  第一个相同点是竞赛目的明确。第一,锻炼队伍,发现人才,有效地增强天气预报业务技术能力,促进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进一步提高;第二,引导广大天气预报业务职工在推动体制改革创新中建功立业;第三,引导广大天气预报业务职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部门中发挥中坚作用;第四,引导广大天气预报业务职工在营造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中勇当先锋;第五,团结动员广大天气预报业务职工为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个相同点是广泛的行业性。除气象部门各省(区、市)都派出代表队参赛之外,新疆建设兵团、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盐业总公司、三峡梯级调度通信中心等单位都派代表队参加这次竞赛,现场问答评审专家组也有他们的专家参加,体现出这次竞赛的行业性特点。这次竞赛是在各部门、各省(区、市)竞赛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有预报员的广泛参与、又是各部门、各省预报高手的群英会。



  第三个相同点是竞赛技能全面。竞赛的内容涵盖了天气预报业务的方方面面,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业务规范;既包括历史个例的天气预报,又包括实时天气(1月14日的天气)预报;既包括气象要素(降水,最高最低温度、风向风速)预报,又包括灾害性天气预报;既包括书面答卷,又包括现场问答。



  新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本次竞赛的“历史个例天气预报”所选个例将个例的真实时间均换成假定时间。本省个例预报时间假定为2012年8月8日08时-2012年8月9日08时,区域个例预报时间假定为2015年9月9日08时-2015年9月10日08时。但是,两个个例均给出季节提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这项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历史个例的预报难度,能够更好地考核竞赛选手的预报技能。选手们不能仅凭记忆去做预报,而必须从天气分析入手,详细分析各种资料才能做出较好的预报。



  第二,提高了现场问答的权重,理论知识仍维持较高权重。一个优秀的预报员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真正懂得“所以然”,才能真正提高预报准确率,这是培养天气预报专家的必然要求。在理论知识维持比较高的权重的同时提高现场问答的权重,就是为了考核选手分析问题和技术总结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第三,对裁判员进行了岗前培训。职业技能竞赛裁判的过程,就是技能竞赛裁判员根据规定的裁判标准,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每位选手的竞赛行为和结果做出判断的过程。职业技能竞赛裁判不仅要求裁判员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还要求裁判员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掌握裁判规则和评分技能,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对裁判员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按照《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中国气象局向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交了国家气象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培训认证工作书面申请,经批准后,于去年11月在北京按照国家级裁判员条件推荐候选人参加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由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证书和胸卡,并从中选择适当人选参加这次竞赛执裁工作。竞赛前,组委会还对裁判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和模拟现场问答培训,为这次竞赛做好了比较充分的裁判员准备工作。



  二、竞赛成绩较好



  这次参加竞赛的108名选手成绩均不错,综合平均成绩285.02分,个人全能第一、二、三名得分分别为349.07、341.05、336.95分。



  团体总分第一、二、三名得分分别为1008.64、1000.28、954.0分。



  单项竞赛: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平均得分 54.8分(折合百分制为68.5分),高于首届的49.5分。MICAPS3.0操作平均得分9.65 分(折合百分制为48.25分),基本上与首届持平。历史个例的天气预报平均得分70.67分,高于首届的67.44。实时天气预报得分81.85分,虽然比首届83.76分稍低一些,但是今年的1月14日的天气比2008年同一天天气复杂,预报难度大。现场问答平均得分75.28分,尽管现场问答难度高于首届,但是成绩与首届持平。



  1、理论知识比较扎实



  天气预报的理论知识是做好天气预报的基础,不懂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不了解数值预报及产品应用,不了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资料和产品的应用,是必然做不好天气预报的,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也就成了无米之炊,因此测试预报员天气预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这次竞赛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考题题型分配如下(表中括号中的数字为分数):



 



 







题型





天气学知识





雷达资料应用





卫星资料应用





业务规范





合计







填空题





10(16)





3(4)





2(4)





3(3)





18(27)







选择题





13(6.5)





2(1.0)





1(0.5)





4(2.0)





20(10.0)







多项选择题





11(16.5)





1(1.5)





2(3.0)





0(0.0)





14(21)







简答题





2(11)





2(6.0)





0(0.0)





1(5.0)





5(22)







合计





36





8





5





8





57







合计分数





50





12.5





7.5





10.0





80.0







 


 



  考题涉及天气预报的方方面面,包括天气学知识、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资料应用、业务规范,题目知识全面、题型灵活,除了首次竞赛的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之外,增加了多项选择题数量,并规定多选少选均不得分,增加了竞赛的难度。从各项分数的分布看,天气学知识、雷达资料应用、卫星资料应用、业务规范各占50.0、12.5、7.5、10.0分(总计80分),这种分布是合理的。



  从考试成绩看,理论知识考试平均得分54.8分(折合百分制68.5分),最高得分68.5分(折合百分制85.6分),最低得分17(折合百分制21.3分);其中天气学知识、雷达资料应用和卫星资料应用平均得分为33.7、8.6和5.0分,折合百分制为67.4、68.8和66.7分。



  填空题平均得分21.03分(满分为27分),折合百分制为77.8分。从答题情况看,答得比较好和差的题都是属于天气学范畴的内容(共16分),答得比较好的是地转风概念、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答得较差的题是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行星尺度系统、典型梅雨出现的时间;也就是说对天气学中基本概念的掌握比较牢固,而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的掌握还有差距。



  选择题比填空题答得好。选择题答得较好的是大雾预警信号、天气图上如何判断大气的斜压性、中尺度系统划分等级等,回答得较差的是锋面气旋生命史、中气旋的尺度;多项选择题答得好的是暴雨产生所满足的条件、大范围降水形成的条件,回答得差的是水汽饱和程度与水汽含量的关系、涡度与涡度平流的概念,说明对天气学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全面。简答题每道题都有得满分的选手,答得比较好的题有雷达图上雹暴的识别和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的关系,比较差的是雷达图上有指示意义的非强回波识别与形成原因,说明选手对雷达资料的应用水平较两年前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薄弱环节。



  2、业务规范比较熟悉



  业务规范是天气预报业务的法规,对于保证天气预报业务正常有序地开展是很重要的。例如灾害性天气的划分标准,预警信号的发布规定,预报质量评定办法,什么时候应该制作和发布什么预报?每次预报包含什么内容?等等,每个预报员都应当烂熟于胸,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预报员,因此这次技能竞赛将业务规范列入是十分必要的。这次的业务规范考题共有8道,涉及精细化预报、预警信号、评分检验等内容。



  从考试成绩看,大家对业务规范是比较熟悉的,平均得分7.32 分,折合百分制为73.2分;答得较好的有填空题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答得较差的是选择题道路结冰的警报发布,说明一些选手对冰冻灾害警报发布规范还不夠熟悉,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3、基本技能比较熟练



  从1996年开始天气预报作业方式从主要依靠手工作业转变到人机交互作业的平台上来,因此,熟练使用MICAPS是预报员的基本技能之一。历史个例和实时天气预报以及现场问答都需要使用MICAPS3.0,考试情况表明参赛选手能比较熟练地操作MICAPS3.0,在这个平台上作分析和预报。



  这次综合气象分析处理系统(MICAPS3.0)实际操作题共有10 道,要制作生成的图表主要是我们日常天气预报业务经常要用到的,例如制作探空资料的垂直剖面、对比显示分析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性能等。



  MICAPS 3.0操作考试平均得分为9.64 ,最高得分为18.5(总分为20分),超过半数的选手分数达到平均分以上。考分较低的原因与首届相同:题目偏多、考试时间偏短,但也表明在熟练程度和资料的充分利用上还有提升空间。



  4、天气预报准确率较高



  天气预报本身的竞赛是这次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的重头戏,“真刀真枪”比试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对每一个选手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考验。



  这次天气预报竞赛分历史个例和实时天气预报两类,前者每个省选取两个近几年本省发生过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因为每个省的两个过程都是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的难易程度对各省(区、市)是相同的,因此比赛是公平的。其中一个过程要求写出预报理由,两个过程都要分别写出高空和地面影响系统,做出2个本省的站和2个外省的站的灾害性天气、降水量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向、风速的24小时预报。这4个站点是组委会办公室从国家基本站中挑选的,选手们竞赛前不可能知道是做哪些站的天气预报,因此竞赛可以检验选手的真实预报能力和水平。



  本次竞赛组委会挑选了52个个例,涵盖了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各类灾害性天气过程所占比例如下:



 



 







题型





天气学知识





雷达资料应用





卫星资料应用





业务规范





合计







填空题





10(16)





3(4)





2(4)





3(3)





18(27)







选择题





13(6.5)





2(1.0)





1(0.5)





4(2.0)





20(10.0)







多项选择题





11(16.5)





1(1.5)





2(3.0)





0(0.0)





14(21)







简答题





2(11)





2(6.0)





0(0.0)





1(5.0)





5(22)







合计





36





8





5





8





57







合计分数





50





12.5





7.5





10.0





80.0







 


 



  暴雨过程所占比例最大(占71.1%),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暴雨是我国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从季节分布看,每个季节都有,夏季最多,春季次之,与我国灾害性天气的时间分布特点是一致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选暴雨过程从4月到9月都有个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季节





春(3-5月)





夏(6-8月)





秋(9-11月)





冬(12-2月)







次数





12





34





5





1







百分比





23.1





65.4





9.6





1.9







 



 



  由于历史天气个例隐去了出现日期,因此首先必须判断出过程的性质,否则预报的灾害性天气种类和预报理由必然出错,要素预报也会出现较大误差。从考试情况看,所有选手对天气过程性质的判断和预报结论是正确的,说明选手们对主要灾害性天气分析和预报有较好的认知和技能,也表明组委会的这项改革是成功的。



  历史个例天气预报平均得分70.67 分,最高得分97.5分,其中预报理由平均得分22.56分,折合成百分制为80.6分。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平均得分9.24分,折合成百分制为57.8分;降水量级平均得分9.36分,折合成百分制为58.5分,灾害性天气和降水量级预报的准确率远高于日常业务预报,这既体现出选手的水平,又反映出各省集训的效果。最高、最低气温分别得分7.49分、8.83分,折合成百分制分别为62.4分、73.6分,风向、风速平均得分6.35、6.76分,折合成百分制分别为79.4、84.9分,气象要素预报得分最低的是最高温度,说明在大力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气象要素的预报。



  大部分参赛选手预报理由和影响系统考试成绩较好,优秀(14-16分)和优良(11-13分)的占主流,大部分参赛队的成绩差异不是十分显著,总体成绩高于去年;高空影响系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地面,部分选手对地面系统的识别和判断不够准确,有的术语不够规范和专业。主要预报理由和依据把握较好,没有违背天气学原理和其他相关理论的问题出现,但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还不够到位。多数参赛选手的预报思路、预报着眼点比较合理,但少数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不够。少数选手文字不够精炼,层次结构不够严谨,极个别的选手文字超过350字。



  实时天气预报,即1月13日预报1月13日20时(北京时,下同)到14日20时5个站(其中2个本省的站,3周边省份的站)的天气,同样包括灾害性天气、降水量级、最高和最低气温、风向和风速。选取同一气候区内外省的3个站,对于考核选手的天气分析和预报能力是必要的。



  从全国来看,1月13日20时-14日20时大多数省天气比较简单,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局部地区出现大雾,但是大多数没有出现在预报站点上,其它地区没有出现灾害性天气;另外,辽宁、吉林、西藏、新疆北部、内蒙古部分地区出现小雪,云南、海南等部分地区出现小雨,大多数也没有出现在预报站点上,即便如此,这些省的预报难度确实要比其它省大一些。对于全国来说,温度预报有一定难度,数值模式预报升温明显,要将最高和最低温度预报误差控制在2度之内并非易事。另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风比较小,风向的预报也有一定难度。



  因此从总体上讲,这场实时天气预报竞赛难易程度对绝大多数代表队是相同或相近的,少数省也只是个别站个别项目预报难度大一点,再加上这一项的权重只有0.6,因此对整个竞赛成绩影响不大,这次竞赛实时预报得分最高的选手恰恰出在有大雾的省,也印证了这个结论。当然实时天气预报竞赛还有改进的余地,有的同志建议增加实时天气预报的站点数,延长预报时效至72小时,从而降低个别站点因某一天的天气对实时天气预报总分的影响,是有道理的。



  实时天气预报平均成绩81.85分,最高得分100分。其中灾害性天气预报平均得分18.44 (折合百分制为92.2分),降水量级平均得分19.22 (折合百分制为96.1分),最高、最低气温平均得分8.75、10.53 (折合百分制为58.3、70.2分),风向、风速平均得分11.14、13.76 (折合百分制为74.3、91.7分),气象要素预报得分最低的仍然是最高温度。



  5、现场问答情况良好



  口头问答涉及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大雾等灾害性天气,要求选手回答灾害性天气特点及成因,有的题甚至要求分析降水分布不均、区域出现不同的灾害性天气的原因,要求较高。现场问答评分包括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占60%)、参考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占20%)和表达能力(占20%)三部分。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选手必须有丰富的天气预报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和较好的口才,因此现场问答虽然只有6分钟,但是对选手能力的全面测试。



  为了保证现场问答评分的正确性,组委会扩大了评委的队伍,把各代表队的教练也聘请为评委,每组设12位评委,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最后取10个评委的平均分为选手的得分的办法计分,这样就既增加了评委的数量又避免了偏向本省的问题,即使个别评委给本省选手打了过高的分也不要紧,因为他那个过高分被“去掉一个最高分”的办法滤掉了。另外,为了避免评委可能出现打分忽高忽低的现象,赛前组委会办公室已经对评委进行过模拟现场问答培训。因为评委都是专家,对选手问答的正确性、综合资料应用和表达能力应当能够做出正确的评判,误判的可能性很小;又由于三个问答组中都有每一个代表队的一名选手,因此,现场问答的成绩能够反映选手和代表队的水平。



  从考试情况看,这次现场问答的水平明显高于首届。现场问答的平均得分 75.28分,最高得分94.8分,最低得分也有50.9分。我们的选手在短短的半小时的时间内都能完成相关天气的分析和PPT的制作,在天气预报原理和资料使用方面也有明显进步,选手们大都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联系实际天气资料,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多数人能够切中主旨,答出要点所在。回答问题比较流利、正确,反映了我们的选手,预报思路清晰,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并对影响当地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有比较丰富的预报经验。



  现场问答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选手成因分析不足,例如冰雹的预报,没有分析0℃层和-20℃层高度;冻雨的预报,没有分析中层暖层;降雪的预报没有考虑850hPa的温度等等。二是没有围绕造成某种天气分布特点的成因展开分析,如为什么不同区域降水强度不同、降温强度不同等等。三是少数选手“特点”与成因混为一谈,分析不够深入。另外,大部分选手都没有讲够6分钟,一般就是3-4分钟,主要是由于所给资料不多,没有提供物理量、天气雷达、自动站等有关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无法进行更深入分析。



  三、竞赛成绩真实反映了我国天气预报员的风貌



  由于这次竞赛的题目从出题到选题都是保密的,每道考题都附有标准答案,因此这次天气预报技能竞赛对每个代表队、每个选手应当都是公平的。加上考试的内容很全面,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只有那些天气预报基础知识扎实、天气预报技能熟练又有一定预报经验的预报员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这次竞赛成绩能够真实反映预报员的能力和水平。



  这次技能竞赛取得的好成绩表明全国预报员的整体素质是高的,天气学知识比较扎实,业务规范比较熟悉,业务工作平台操作比较熟练,天气分析和预报能力较好,天气预报准确率较高。另外,竞赛中暴露出来的预报员的一些素质问题,我们还应当做进一步仔细的分析,梳理出来,为今后预报员的培训提供基础信息。 

相关新闻